217 总结奏报-《大明圣皇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说实话,念叨这些数字时,周应秋十分感谢阁老崔呈秀,若不是他频繁被皇帝打回来的奏折,吏部还不会有这么详细的数字,虽然各地反馈回来的数字皇帝似乎没用上,但却让吏部的工作顺畅了很多。

    大致诉说了一番,他话锋一转,又转到了考成法上了,如今已经到了十一月下旬,被称之为‘上计’的考成早就开始了,往日的一些反馈也都到了吏部,这些也成立周应秋的材料。

    “考成法自颁布后,便开始实行,成果显著。”周应秋慢慢说着,然后又是很详实的数字出来,比如各地受到申饬的官员数字,公务完成成情况等等,看起来很有些东西。

    考成法虽然主要是都察院在监督,但最终反馈还是汇总到吏部,谁让执行巡抚处罚的是吏部呢。

    最终这些汇总,就成了周应秋的汇报,这也是他的奏报重点,官员官员数目和增补,以及考成法实施的情况。

    当将精心准备的东西都给念完后,周应秋偷眼看了下皇帝,却见皇帝面无表情,不知道对他的奏报是满意,还是不满意。

    周应秋惴惴不安的站了回去,吏部之后,按照排名,则是户部。

    毕自严站了出来,咳嗽了声,也不拿奏本,径直开始禀报起来,“乾圣元年,太仓库入银七百一十三万两,其中辽饷五百六十万两,库银两百五十三万两。秋粮征收为1529万石,北运漕粮为400万石。”

    一连串的数字从毕自严口中蹦出来,他虽仅仅上任不过数月,但业务已经非常娴熟,朝廷各种收入都在他心中。

    他说的这些都是朝廷收入的大头,其他的一些小东西,如木材、丝麻布帛之类的,也一一在册。这些数字看起来很丰富,然而各种消耗,却让人头皮发麻。

    首先是俸禄,其中文官涨了俸禄,在以往基础上,翻了好几倍,其中每月缺口是七十万两,这些缺口中,一部分是增长的,一部分是不发粮食本色后,改成银币发放的缺口,而相应的,各地粮仓多了很多粮食。

    而按照皇帝的说法,文官俸禄不够的,以辽饷冲抵,而辽饷只有五百多万两,就今年来说,只要发五个月的新俸禄,辽饷暂时来说还够,但到了明年,肯定不够,而且,皇帝并未全部停掉对辽东的支援,时不时的还会有饷银送过去。

    比如今年,就送了两次,共计四十万两。剩下的五百二十万两,也就够俸禄的发放。同时,饷银的解送也是个问题,有的地方是不征收辽饷的,比如北直隶,还有点因为战乱没有收,比如云贵,这些地方的官员俸禄,从何而出?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