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89 我都要了-《大明圣皇》
第(2/3)页
徐光启不奢望孙元化能入阁,工部尚书就行,若是要这个位置,起码这次要捞个侍郎干一干,不拘左右。
其中,工部左侍郎是李长庚,右侍郎是黄克瓒,这两人上任一年多,李长庚倒是任事积极,而黄克瓒由于身体不好,倒是管的不多,可能最近就会因病归家。
一个名下你会升任,一个致仕,若是孙元化能到工部任职,最后接掌工部,可以走的比较顺利。
身为和皇帝走的最近的一个大臣,徐光启了解很多乾圣帝的想法,就比如驿部,他就知道皇帝关于这个部门的设想。
这个部门不光是要对朝廷内的很多事情负责,朝廷外的,面向百姓的事情也要负责,比如要展开的邮政系统,再比如过路费征收。
其中,过路费的征收是重中之重,这可关系到财政收入,而且各地要道设卡后,对于侦缉走私,查处偷税漏税,都有很大的帮助。
可以说,能进一步推动商税的征收,因此,一个和皇帝走得近,得力的人选是必须的,不然就算报上去也皇帝也不会同意。
玉皇虽然被安排进了这个部门,但以他的资历,侍郎都够呛,陛下还需要一个人在这个部门掌总。
应该是谁呢?
徐光启慢慢思索起来,一个一个的排查,侍郎到巡抚,他都想了一遍,然而却没什么收获。皇帝亲自提拔起来的人很少很少,大部分沿用了天启朝的官员,这些官员虽说因为东林党的原因,比较靠近皇帝,但终极不是自己提拔起来的,用起来没那么顺手。
而且,现在的阉党已经分裂了,四分五裂,各个派系都有,这些人恐怕不会以帝党自居。
而地方上,陛下任命的巡抚也几乎很少,一个熊文灿还入了内阁,也许陕西巡抚杨鹤是一个很好的对象的,但对方能力不足,而且陕西现在事情很多,临时换将不太好。
既然皇帝没什么人,那就只能从自己这一边考虑了,亲近自己的,也可以视作亲近皇帝。
徐光启是后世的上海人,此时叫做华亭县,这个县城出的官不多,乡党很少,不足引为依仗,那就只能从同年考虑了。
他是万历二十六年进士,这一批次的进士,大多年龄很大,退出了朝政,不过也还有些在朝廷中任职的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