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91 群情反对-《大明圣皇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你们怎么看?”徐光启望向其他三人。

    “太草率!”钱龙锡摇了摇头。

    “这不是当前的重点。”王在晋也不太同意,他觉得现在最重要的是军事问题,九边、卫所、辽东、女真,这才是亟待解决的,而所谓制度的变革,应当等局势稳定下来后才考虑。

    “我也觉得太急躁了些。”熊文灿见其他人都不赞同,自己也随大流的说了一句。

    “嗯,那这条暂时搁置。”徐光启点头,他也不赞同现在进行太多的改革,尤其是在财政入不敷出的状态下,推行大理寺审判制度,光是每个省多增加的人手,每月的俸禄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。

    目前帝国可拿不出这笔钱来,何况,除了俸禄外,还有其他的支出。

    “那巡抚的固定,以及地方官府和中央部门的对应呢?”徐光启提出问题。

    这又引起一番讨论。

    面对皇帝层出不穷的改革,百官们真的有点无力了——皇帝的想法怎么这么多。

    然后,他们又不得不绞尽脑汁来委婉的进行反对。

    草率、不可妄动、没有周密的计划,都成了理由,场面几乎是一片倒的,没有一个赞同。

    实际上,巡抚已经成了地方的最高长官,但就和内阁一样,没有一个正式的名义承认,当然,和内阁不同的是,内阁有自己的固定地方和办公机构。

    但巡抚没有,同样也没有固定的人员,若是巡抚固定下来,那就意味着要开府建牙,不论是场地,还是属官,都需要一一添置,这非常的复杂和麻烦。

    这种变动是巨大的,很多年纪大的官员,几乎无法接受。同时,还有另外两个麻烦——人手和经费。

    “若是实行这个计划,恐怕没有足够的人手。”礼部尚书阮大铖站出来说了一句,他倒不是反对,只是希望内阁正视这个问题。

    “若是启用吏员呢?选拔吏员为官,这在国初有过,若人手不够,这个可以弥补。”徐光启幽幽来了一句。

    这句话,让阮大铖愕然,随后才苦笑的点点头道,“那就没问题了。”

    然而,这个回答却让朝臣哗然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