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6 阻力重重-《大明圣皇》
第(2/3)页
商税是个坑,很难征收下来,一是因为经商之人,和很多官员士绅都有勾结,其中东林党就是典型,当然,不是说出了东林党外,就没有其他党派了,他们只是其中之一,齐楚浙等派系,一样有商人势力支撑。
哪个当官的会不做生意呢,土地的产出是固定的,他们可维持不了一个大家族的生存。
其二呢,则是因为工商发达之地在江南,而江南,同样是税赋重地,这种情形下,强行征收商税,一旦乱了,影响十分巨大,就如这次的漕运一样。
漕运断绝还算好的,有海运可以解决,一旦连漕粮都征收不上来,那整个朝廷运转的基础,就彻底崩溃了。
北方的粮食产出可养不活庞大的京师人口。
商税征收不上来,那朝廷想要解决财政问题,只能从田税上面想办法,比如清查隐匿的田亩数,然而,这样的作用不大,增幅没有多少。
但是,皇帝说的两个政策,却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。
至于效果,对比下明清两个朝代的农业税就行了,那可是十倍的差距。
“此事体大,容臣等商量一二。”徐光启缓缓开口道。
这件事不是一时半会能决定的,也不是内阁能做主的,就连皇帝也不一定能做主,得看下面的反应。
将消息放出去,然后慢慢的商量,慢慢的谈条件,甚至光是京师的官员都不一定能做出决策来。
“如此,将此二策公布出去,着京师、地方商议,若有异议,呈奏折至京师通政司。”朱由检笑着道。
这是关系所有地主士绅的,不广泛讨论,贸然实行下去,很可能招致祸端。而士绅是可以从县衙得到消息的,这种讨论,他们肯定是要参与进去,而他们的想法,也会通过奏折反应上来。
这个作用,有点类似后世的代表大会,只是代表们没有来到京师而已。
“陛下此举,恐招致所有人反对。”徐光启却不看好皇帝的动作,明摆着,谁愿意自己多交税呢!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