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30 盐场专营-《大明圣皇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不过,徐光启等人没有出声,而是在翻看熊文灿关于晒盐法的本子,上面的记载比较详细,是个很好的参考。

    很快,他看完了,然后轮到王在晋和钱龙锡,等他们两人看完,徐光启才开口道,“从熊大人的册子记载看来,晒盐法的产量百倍于煮盐法,而且更节省人力,臣以为可以推广。”

    “附议。”钱龙锡和王在晋一起说道。

    在洪武年间,全国的盐引不过一百三十万引,而一引也就四百斤的样子,也就是两石盐。这个产量,着实不多,换算成吨的话,也才二十六万吨。

    纵然现在到了明末,生产有所发展,也不过才翻番,顶天天五十万吨,这还是包括了陕西的青盐、四川的井盐等。

    而后世呢,光是长芦盐场一地,就能产盐三百万吨,纵然此时技术粗糙,达不到后世的程度,但十分之一也能期望一下。

    如此一来,光是长芦一地,就能供应半个大明了。当然,盐多了,便宜后,百姓吃的多,需求就多,但就算如此,晒盐法的广阔前景,还是能看的到的。

    “既然诸位都同意推广晒盐法,那这盐业如何管理,该拿出一个章程来。”朱由检慎重道。

    上次只是一个大概的说法,到底如何运营,没有具体成法,今天要商量商量。

    “晒盐法推广后,盐场官府专营,决不再交给商人专营。”朱由检斩钉截铁道。

    汉唐以降,盐业都是官府专营,也就宋朝开始,引入了商人,然而大明对商人的管理完全没有宋朝规范,却又学着引入商人,最终导致商人失控,盐法崩溃。

    就算万历事情有所改革,依然无法挽救,一年盐税,仅仅百余万两,堪称历朝历代的笑柄。

    深知其中弊端的朱由检,绝对不会再次将盐法交到商人手中。明末的商人根本就是扭曲了,完全没有一点国家的观念,这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要命产业,是决不能再次交出去。

    钱龙锡和徐光启对视一眼,皇帝话语中的决心,他们全都哦体会到了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