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7 人才匮乏-《大明圣皇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此人原是户部主事,精通账务和人事,放在长芦盐场正好合适,还能堵住各房的口舌。”徐光启说着,突然一拱手,“陛下,既然长芦盐要立公司,不如海运也可立个公司,既能承办朝廷之漕粮,平日也能运送民间货物。”

    “你倒是会算计,借着这个机会,将海运公司也给推出了。”朱由检听得有些心动,很多事情用官府部门去承办,效果其实并不好,漕运就是最大的例子,倒不如用类似国企的公司去办,官府监管即可。

    “只是,这倪元璐进士出身,去长芦盐场,能搞得好吗?毕竟晒盐法好歹也有些技术含量。”朱由检有些怀疑。

    “无妨,陛下。宋应星回来后,长芦的盐场建设并未挺直,无数盐丁工匠完全可以胜任。长芦盐场更重要的,还是管理,防止盐税流失。管人、管钱、管物更重要,至于技术,不过细枝末节,由老盐丁匠人把控即可。”徐光启的眼光非常犀利,一眼就看出了盐税的弊端所在。

    不在技术,而在管理上。

    毕竟晒盐法不是什么太过高深的技术,早在宋代就弄出来了,只是因为管理不善,无法推广而已。

    反倒是满清,将晒盐法发扬光大,最后年入两千多万两的盐税,可谓十足的下金蛋的老母鸡。

    “那就照此办理,成立大明盐业,算了,还是叫长芦盐业公司,成立海运公司,海运公司的名字你们自己起一个。”朱由检本想用大明开头的名字,但想了想在,这种能代表整个国家的企业,还是留个自己使用,官府控制的企业随便起个名字就好。

    “对了,内阁在下个诏令,调任河南参议杨嗣昌为苏松巡抚,兼管常州府,加佥都御史衔,同时,诏令杨鹤回京述职,至于陕西巡抚的位置,内阁推举一个出来。”朱由检想了想道。

    “杨鹤,杨嗣昌?”徐光启目光微微闪动,似乎想起了什么,点头道:“微臣明白了。”

    “商部尚书你们以及驿部尚书你们可有人选?”朱由检再次问答,既然讨论区来,那就干脆一次性商讨完毕。

    “回京述职的杨大人如何?”徐光启试探问道,杨鹤此时回京,任谁看了都会有些想法。

    “不了,他不太合适。”朱由检瞥了徐光启一眼,摇头道。杨鹤嘴仗厉害,但真的办起事来,并不是很利索,远不如他儿子杨嗣昌来的果决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