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59 躁动的郑老娘娘-《大明圣皇》
第(2/3)页
王承恩正默默的看着几位阁老商议着事情,都是关于皇帝进兵路线以及粮草调配的,主要是王在晋说,其他人做补充。
而后,则是一些其他的军事方面的事情,比如陕西平乱情况,木轨道路修筑情况,马路修筑情况。通过当日的测验,众人都明白见到了木轨马车的效率,水泥马路也是如此。而后,一个议题被提了上来。
皇帝所说的道路承包制,是否可行。
这种争论一开起来,就没完没了,四个人你说一句我说一句,各有各的道理,最终也没达成一致。倒是让一直看着的王承恩见识了一番,宰辅是如何处理朝政的。
此时外无女真骚扰,内部叛乱渐渐平息,国内有了个好兆头,几位内阁成员心情都有些好,处理政务完了,日常争论些新的政策实施,也是常有之事。
包路的事情说的有些僵持,刚好这时又有陕西的奏折送过来,四人果断停止了无谓的言语,立刻看起来。
新政策什么时候都可以争,但紧要的事情先做完,这是朱由检参与内阁后逐渐形成的风气,目前很好的被执行下去。
奏折是陕西巡抚杨鹤写的,上面的事情很简单,说陕西干旱,有收成的田地十不存一,大部分都是分布在河流边的好地,而这些都是地主的,百姓颗粒无收,家中没有存粮。奏折中还写道了一个现象,说是当地的皇庄中种植了一样新式作物,名曰花生,哪怕干旱也有不少收成。
同时,皇庄中还有其他的作物,抗旱能力不错,此刻在小麦渴死的时候,还顽强的生长着。
因此,他上奏折一方面是要请求赈济,一方面则是询问花生和另外两样作物的事情,若是可以,多弄些种子,派人过来,指导当地百姓耕种,天灾不断的陕西,就是需要这样抗旱的作物。
“皇庄的推广有效了。”看完后,徐光启满脸的感慨,这几个作物都是他精挑细选出来的,产量高,抗旱,非常适合北地种植,如今在皇庄的带领下,果然有人注意到了。
想想他徐光启研究撰写《农政全书》这么多年,也就在皇庄的帮助下,才将书中的内容和技术推广,真是不容易啊!
这一刻,徐光启忽然觉得,皇帝集中土地真的很有必要。
“怎么回事?”钱龙锡听徐光启的口气,似乎知道内幕的样子,俩忙问道。
第(2/3)页